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收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收澀
定義與理論基礎
收澀,又稱固澀,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法之一,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散者收之」之原則,專司調控人體精、氣、血、津液之過度耗散或滑脫不禁。其核心機理在於通過藥物或針灸等手段,斂攝外泄之正氣,修復臟腑固攝功能,尤適用於正氣虛損而致「開闔失司」之證候。
臨床應用範疇
- 斂汗固表
針對衛陽不固之自汗、陰虛內熱之盜汗,以麻黃根、浮小麥等藥斂汗護陰,配伍黃芪、牡蠣益氣固表。 - 斂肺止咳
治療久咳虛喘、肺氣耗散,常用烏梅、五味子酸收肺氣,佐以人參補益肺脾,如九仙散。 - 澀腸止瀉
適用於脾腎陽虛之久瀉久痢,選罌粟殼、赤石脂澀腸固脫,配合溫補脾腎之乾薑、肉豆蔻。 - 固腎澀精
調治腎失封藏之遺精滑泄、小便頻數,取桑螵蛸、金櫻子固精關,輔以山茱萸、熟地補腎填精。 - 固崩止帶
針對衝任不固之崩漏、帶下清稀,以烏賊骨、芡實收澀止血止帶,結合杜仲、續斷補益衝任。
常用藥物與配伍
- 礦物類:龍骨、牡蠣重鎮收澀,兼安神潛陽。
- 果實類:五味子、五倍子酸斂生津,斂肺澀腸。
- 動物類:桑螵蛸、海螵蛸固精止帶,針對下焦不固。
- 配伍要點:需辨明虛實,避免「閉門留寇」,常與補益藥同用,如四神丸之補骨脂配肉豆蔻,標本兼治。
與其他治法之關係
收澀法多與補法並用,如氣虛自汗合用玉屏風散,腎虛遺精搭配六味地黃丸。然外感實邪未解或濕熱內蘊者慎用,以防留邪。
古籍論述
《醫方集解》強調:「澀可去脫,如牡蠣、龍骨之屬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述「固其泄」與「固其脫」之異,深化收澀理論層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