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收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收靨
病證名,指痘瘡(如天花、水痘等)病程中,膿液透發完畢,瘡面開始結痂癒合的階段。此為痘毒外透將愈之象,標誌著病情進入收斂期。《痘科類編釋意》記載:「痘至九日、十日之間,膿漿滿足而色蒼蠟者,必發熱熏蒸,此回漿之候也,俗名謂之燒漿,又謂之乾漿。蓋真陽運化,其水自消爍而收靨矣。」
中醫病機與生理過程
收靨的關鍵在於「真陽運化」。中醫認為,痘瘡發病初期,邪毒蘊於肺胃,隨氣血外透肌表,形成膿皰。至收靨階段,人體陽氣(尤以脾胃陽氣為主)推動膿液蒸化,使瘡面逐漸乾涸結痂。此過程需氣血充足,方能順利收斂;若氣虛或熱毒未清,則可能導致「倒靨」(痂皮不結或潰爛)。
臨床表現特徵
- 膿漿成熟:瘡內膿液由稀轉稠,色澤由黃白轉為蒼蠟色(如蜂蠟),觸之質地堅實。
- 發熱熏蒸:伴隨輕度發熱,此為陽氣蒸化膿液的生理反應,不同於病理性高熱。
- 痂皮形成:瘡面逐漸收縮,邊緣起皺,最終結成褐色痂殼,脫落後可留暫時性瘢痕。
與其他階段的區別
- 灌漿期:膿液初成,瘡體飽滿光亮,尚未開始乾縮。
- 收靨期:膿液被陽氣蒸乾,瘡頂凹陷,痂皮漸生。
- 脫痂期:痂殼自然脫落,皮膚修復。
中醫理論延伸
收靨順利與否,與「脾胃氣血」密切相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虛弱,則膿液不化,易致收靨遲滯;反之,若熱毒熾盛,可能過早乾枯,形成「焦靨」。故傳統治療中,此階段常注重調補脾胃,兼清餘毒,如使用黃芪、白朮等益氣托毒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輕清透邪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提到:「漿足蒼蠟喜靨時,若逢破爛泄膿脂,此名倒靨凶非吉。」強調收靨需膿液飽滿、痂皮完整,若潰爛流膿則屬逆證,需辨證施治。
此概念雖源自痘疹(如天花),但中醫亦將其理論延伸至其他皰疹類疾病(如水痘、帶狀皰疹)的癒合過程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