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收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收引」詳解
一、基本定義
「收引」為中醫術語,意指收縮、拘緊而不舒展之狀態,或陽氣收斂、陰氣內聚的生理病理現象。其概念可分為兩層:
- 病理表現:指肢體筋脈拘急攣縮、關節屈伸不利,或臟腑氣機鬱閉不暢,多因寒邪凝滯或陽虛不溫所致。
- 生理機制:與自然界「陽收陰斂」之氣相應,如秋季萬物收斂,人體陽氣內藏、陰氣漸盛的適應性變化。
二、經典溯源
-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
- 提出「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」,指出寒性凝滯,易傷腎陽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筋脈失溫而拘急。腎為水火之宅,主一身之陽氣,腎陽虛衰則內寒生,引發收引之症。
- 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
- 論「堅成之紀,是謂收引」,王冰註解:「陽氣收,陰氣用,故萬物收斂。」此處強調自然界與人體陰陽消長的同步性,如金運太過之年(堅成之紀),陽氣收斂、陰氣主事,萬物趨向內斂。
三、病因病機
- 寒邪致病
- 寒主收引,其性凝滯,侵襲人體則阻遏陽氣,使經脈拘急。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「寒則反折筋急」,可見四肢蜷縮、疼痛固定。
- 陽虛內寒
- 腎陽不足,溫煦失職,陰寒內生,導致肌肉筋脈失養而攣縮,常見於慢性腰痛、關節僵硬等症。
- 津血虧耗
- 陰血不足,筋脈失濡,亦可致拘急不伸,如《金匱要略》中「血痹」之體,雖非純寒證,然「收引」之態相似。
四、臨床表現
- 體表徵象:手足拘攣、項背強直、關節屈伸不利,或皮膚緊繃無汗。
- 內在病候:胸腹悶窒、氣機鬱滯,甚則寒疝腹痛(如《傷寒論》當歸四逆湯證)。
五、與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攣急」之別
- 「收引」偏重寒邪或陽虛所致的整體性拘緊,而「攣急」多指局部筋脈抽搐,如肝風內動之手足蠕動。
- 與「收斂」之異
- 生理性「收斂」為秋令之常,無病態表現;「收引」則屬病理性緊縮,常伴疼痛或功能障礙。
六、治療原則
- 散寒溫陽:如附子、桂枝等藥,方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- 養血柔筋:芍藥甘草湯緩急解攣,適用於陰血不足者。
- 調理氣機:若氣滯兼寒,可佐烏藥、香附行氣散寒。
附:古籍選錄
- 《類經》:「收者,斂也;引者,急也。寒勝則氣脈凝澀,故收斂引急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寒性收引,故令脈急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