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背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背熱
手背熱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兩手背有明顯發熱感。此證多與外感寒邪或表證相關,屬中醫辨證中的重要體徵之一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表裏辨證
中醫認為,手背與手心的熱感差異可作為辨別表裏證的依據。- 手背熱:多主「表證」,因外感風寒邪氣侵襲肌表,正氣抗邪於外,故熱顯於手背。
- 手心熱:多主「裏證」,如內傷勞倦、陰虛內熱或飲食積滯,熱由內生,故熱聚於手心。
此理論見於《內外傷辨惑論·辨手心手背》:「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,病手心熱,手背不熱;外傷風寒則手背熱,手心不熱,此辨至甚皎然。」《萬病回春·傷寒》亦載:「手心熱者,邪在里也;手背熱者,邪在表也。」
- 經絡與氣血關係
手背為陽經所過之處,包括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。風寒邪氣客於肌表,阻遏衛陽,陽氣鬱而化熱,故見手背發熱。 - 寒邪在表之機理
寒性收引,外束肌腠,使衛陽不得宣散,正邪交爭於表,故表現為手背熱,並可能伴隨惡寒、無汗、脈浮緊等表寒證候。
臨床意義
手背熱作為外感表證的體徵之一,常需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,如:
- 外感風寒:手背熱伴惡寒、頭痛、鼻塞、脈浮緊。
- 風熱初起:手背熱或微惡風,兼見咽痛、舌尖紅。
此證需與陰虛內熱或陽明經熱等裏熱證區別,後者多見手心熱、潮熱盜汗或口渴便秘等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外感病初起,邪在太陽經時,可見手背熱,若邪傳陽明,則熱轉手心。此說進一步強化了手背熱與表證的關聯性。
總言之,手背熱為中醫辨證中「表裏分屬」的重要體現,透過此徵可輔助判斷病邪所在,為臨床辨治外感病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