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臂出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臂出臼

病名:手臂出臼,又稱肘關節脫臼,出自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。另名「曲瞅骱出」、「肘骨出臼」、「臂骱落出」等,多因跌撲、扭撞或外力衝擊所致,使肘關節脫離正常位置。

病因與病機

中醫認為,手臂出臼多因外力作用,導致關節筋脈受損,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進而引發腫脹、疼痛及功能障礙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指出:「骱位不正,筋絡受損,氣血凝滯,故見腫痛難伸。」

證型分類

臨床可分為前脫臼後脫臼兩類:

  1. 後脫臼(較常見):肘關節呈半屈曲狀,尺骨鷹嘴向後上方移位,患肢前臂縮短,肘部腫脹明顯,並伴有彈性固定。
  2. 前脫臼(較少見):肘關節過度伸展,尺骨鷹嘴向前移位,多合併肱骨髁部骨折,患肢外觀變形,功能喪失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局部腫脹、疼痛劇烈,活動受限。
  • 關節畸形,觸診可感知骱頭移位。
  • 彈性固定,即被動活動時有阻力感,鬆手後關節回彈至脫臼位置。

治療方法

手法復位

中醫強調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原則,常用整復手法如下:

  1. 牽推法:助手固定上臂,醫者一手握腕部牽引,另一手推按骱頭,聞及「咯噔」聲即示復位成功。
  2. 手翻托法:適用於後脫臼,醫者以拇指按壓尺骨鷹嘴,餘指托住肱骨下端,順勢屈肘復位。

固定與調護

復位後以繃帶屈肘90度固定,避免再度移位。初期宜靜養,後期逐步活動,以防關節僵硬。

藥物治療

  • 內服
    • 初期:活血化瘀,方如復元活血湯七釐散跌打丸
    •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可選生血補髓湯補筋丸
  • 外用
    • 腫脹期敷梔乳散以消腫止痛。
    • 恢復期以五加皮湯熏洗,促進氣血運行。

預後與調養

復位後需配合適當功能鍛鍊,如緩慢屈伸肘關節,以防筋絡黏連。中醫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初期制動以利修復,後期活動以通利關節。

(按:本文所述治法及方藥,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