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發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發背

病名
手發背,又稱「手背發」、「手背毒」、「手疣」、「手背疔」,俗稱「蜘蛛背」。此病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屬手背部感染所致之漫腫病症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發於手背「中渚」、「液門」二穴處,屬手少陽三焦經所循行。其成因多與風火、濕熱凝滯有關,或因外傷刺傷,繼發感染所致。風火與濕熱相搏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遂發為腫痛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形如芒刺,漸覺疼痛。其後發展可分為兩類:

  1. 癰證:高腫紅活,焮熱疼痛,潰膿迅速,屬陽證,多因熱毒熾盛所致。
  2. 疽證:漫腫堅硬,皮色不紅,無明顯焮熱,潰遲難消,屬陰證,多因寒濕凝滯或氣血虛弱而成。

若潰後筋骨暴露,則預後較差,癒合遲緩,屬難治之候。

治療方法
內治

  • 熱毒熾盛: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可選「黃連解毒湯」或「仙方活命飲」加黃芩、黃連等。
  • 表證未解:兼有風邪外束者,可用「羌活散」發汗解表。
  • 里熱壅盛:若見便秘、煩躁等里實熱證,宜用「內疏黃連湯」清泄里熱。

外治

  • 可選「紫花地丁」、「梧桐葉」等分研末,調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。
  • 亦可用「柿根膏」外敷,助消腫止痛。

預後與調護
癰證因屬陽熱,潰膿後較易癒;疽證則因氣血凝滯,潰遲難斂,若見筋骨暴露,更需謹慎調治。

此病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手背部化膿性感染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陰陽寒熱之分,治法亦隨證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