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發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手發背,又名手背發、手背毒、手疣、手背疔,俗稱之為蜘蛛背。此證多發於手背中渚、液門二穴處,屬手三陽經,因風火與濕凝滯而成,或因刺傷而繼發感染。其證初起形若芒刺,漸覺疼痛;若高腫紅活,焮熱潰速者為癰;若漫腫堅硬,不紅無熱,潰遲者則為疽。凡潰後而致筋骨暴露者則為難愈之候。治宜解毒清熱,消腫止痛之劑,內服可選黃連解毒湯、或活命飲加芩連之類。若表證未除,可用羌活散汗之。有里證者可用內疏黃連湯清之。外用可選梧桐葉、紫地丁等分共研細末調敷,或用柿根膏外敷。
手發背,病名。手背部感染之引致漫腫者。出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三。
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三:“手發背,手背發,手背毒,手疣,手背疔,俗稱之為蜘蛛背。此證多發於手背中渚、液門二穴處,屬手三陽經,因風火與濕凝滯而成,或因刺傷而繼發感染。其證初起形若芒刺,漸覺疼痛;若高腫紅活,焮熱潰速者為癰;若漫腫堅硬,不紅無熱,潰遲者則為疽。凡潰後而致筋骨暴露者則為難愈之候。治宜解毒清熱,消腫止痛之劑,內服可選黃連解毒湯、或活命飲加芩連之類。若表證未除,可用羌活散汗之。有里證者可用內疏黃連湯清之。外用可選梧桐葉、紫地丁等分共研細末調敷,或用柿根膏外敷。”
手發背,為手背部化膿性感染病。手背部皮膚薄嫩,血管豐富,易受外傷感染。手發背多發於夏秋季節,多見於青壯年男性。其發病原因主要有:
1.外傷感染:手背部皮膚薄嫩,血管豐富,易受外傷感染。如刺傷、刀傷、擦傷等,均可引起手發背。 2.不良衛生習慣:不注意手部衛生,經常接觸不潔物品,可導致手背部皮膚感染。 3.免疫力低下: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如糖尿病患者、慢性病患者、老年人等,更易發生手發背。
手發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1.手背部皮膚出現紅腫、疼痛、化膿。 2.手背部皮膚有灼熱感、跳痛感。 3.手背部皮膚有觸痛感。 4.手背部皮膚有壓痛感。 5.手背部皮膚有膿液滲出。
手發背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。
手發背的治療主要包括:
1.局部治療:局部可用碘伏消毒,並塗抹抗生素軟膏。 2.全身治療:全身可口服抗生素,如青黴素、頭孢菌素等。 3.中醫治療:中醫可用黃連解毒湯、活命飲加芩連等治療。
手發背的預防主要包括:
1.注意手部衛生,勤洗手。 2.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 3.增強免疫力。
手發背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一旦出現手發背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