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夫法
手夫法為中醫針灸取穴之重要比量法,又稱「一夫法」,屬傳統體表標誌測量法之一,主要依據患者自身手指寬度作為取穴基準,強調「因人而異」的個體化原則。此法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書中記載:「三里穴,在膝頭骨節下三寸,人(有)長短大小,當以病人手夫度取。」意指足三里穴之定位,需依患者自身手夫尺寸為準,非固定長度。
操作方法與理論依據
-
定義與應用
- 手夫法以患者四指併攏之橫寬為標準,稱為「一夫」,約當三寸(同身寸)。
- 臨床多用於下肢、腹部等肌肉豐厚處之取穴,如足三里、上巨虛等穴,避免因體型差異導致定位偏差。
-
與同身寸之關係
- 中醫取穴常結合「同身寸」系統,包含中指同身寸、拇指同身寸等,而手夫法為其延伸。
- 與固定尺寸(如市寸)不同,手夫法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人體比例之自然協調。
-
經絡理論基礎
- 手夫法之設計符合經絡「循行分布」特性,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脛骨外側,以手夫測量可準確反映經氣流注點。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骨度法」,手夫法則為其簡化實踐,便於臨床操作。
歷史文獻與發展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宋代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進一步規範手夫法於特定穴位之應用。明清醫家則結合骨度分寸,將手夫法與體表解剖標誌(如髕骨、脛骨嵴)參照使用,提升取穴精確度。
手夫法至今仍為針灸教學與臨床之基礎技能,其簡便、直觀之特點,充分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