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踝穴
定位與解剖
手踝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,屬《刪繁》所傳灸法要穴。其定位於手背腕部,橈骨背側結節之隆起高點處,即腕關節橈側近端,骨性標誌明顯處。此處解剖位置涉及橈側腕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,局部有橈神經淺支分支及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。
主治功能
- 筋脈拘急:傳統主治「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」,對手指關節攣縮、腕部扭傷或過勞所致之經筋拘攣有舒緩之效。
- 牙痛:後世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擴展其應用,認為灸此穴可引火下行,緩解陽明經熱上擾所致之牙齦腫痛。
- 局部氣血瘀滯:透過刺激此穴,可疏通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之交會氣血,改善腕臂痠麻。
操作技法
- 灸法:傳統以艾炷直接灸為主,灸3至7壯,溫通局部經氣,適用於寒性筋急或虛寒性牙痛。
- 針刺:現代臨床偶用毫針直刺0.3至0.5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,適用於實證疼痛。
學理依據
中醫認為「筋會於節」,手踝穴位處腕關節骨突部,為經筋結聚之處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」的治療原則。其效機轉可能透過調節橈神經支配區的氣血運行,間接影響陽明經脈(多氣多血之經),從而緩解遠端症狀如牙痛。
文獻考據
除《外台秘要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腕骨周邊奇穴的應用,但未明確記載「手踝」之名。現代針灸學則將其歸類於「腕部反應點」,與陽溪穴(LI5)相近而功效互補。
此穴臨床雖非十四經穴,然其定位精確、操作簡便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遠近配穴」的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