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筋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筋色
手筋色,出自《幼科全書》,為中醫診法中「望診」之一環,尤常見於小兒科診察,又稱「紋色」。其指透過觀察小兒食指掌側(即「虎口三關」)之筋脈色澤與形態變化,以推測體內氣血盛衰、病邪性質及臟腑狀況。此診法與成人脈診原理相通,然因小兒脈象難憑,故以筋絡顯現於外者為據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手部筋絡與經脈相連,尤以「手太陰肺經」分支布於食指,肺朝百脈,主一身之氣,故筋色變化可反映氣血運行與病邪深淺。傳統分「三關」以定病位:
- 風關(近指節):病邪初入,症輕。
- 氣關(中段):邪氣漸盛,病勢進展。
- 命關(近掌):病深危重,需急治。
色澤主病
- 青紫色:多主驚風、痛證或氣滯血瘀,青甚者寒凝,紫滯者熱鬱。
- 赤紅色:多屬熱證,色鮮紅為外感風熱,暗紅則內熱熾盛。
- 淡白色:氣血虛弱或脾胃失養,常見於疳積、久病體虛。
- 黃濁色:濕邪困阻或脾運失常,若兼見滯澀,多為痰食積滯。
- 黑色(罕見):主病危或瘀血深結,需結合全身症狀判讀。
形態辨證
筋絡浮顯者多屬表證,沉隱者多為裡證;紋細而直者多虛寒,粗曲滯澀者多實熱。另有「透關射甲」之說,若筋紋直透三關達指尖,提示病勢凶險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雖現代醫學無直接對應理論,然部分研究指出,小兒食指靜脈顯現可能與微循環狀態相關,如缺氧或感染時色澤加深,可視為中醫「氣血失和」之佐證。
此診法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重與面色、舌象互勘,方得病機全貌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詳述其用,為中醫兒科特色診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