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疽

手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泛指手部多種化膿性感染之總稱,其名散見於歷代醫籍,因發病部位及形態差異,又有「調疽」「腕癰」等別稱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手疽多因外感邪毒,或內生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外傷染毒:手部破損,風熱濕毒乘虛侵入,鬱結化火,腐肉成膿。
  2. 氣血凝滯:七情內傷或勞損過度,致肝鬱氣滯,血行不暢,久而化熱釀毒。
  3. 脾胃濕熱: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流注手部經絡,發為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依發病部位不同,症狀略異:

  • 調疽(拇指癰疽):生於手太陰肺經所過之大指,初起紅腫熱痛,漸至化膿,甚則潰爛深及筋骨。
  • 手背發:無頭漫腫,皮色暗紅,毒聚成瘡,疼痛徹骨,屬三陽經積熱所致。
  • 腕癰:生於手腕屈側,結塊堅硬,形如伏兔,妨礙屈伸,多因手三陰經濕熱流注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:患處焮紅灼痛,膿稠黃臭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濕毒蘊結:腫勢綿軟,膿水清稀,身重胸悶,苔膩脈濡。
  3. 氣血兩虛:潰後久不收口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」為主,依證型輔以利濕或補益:

  • 內治
    • 熱毒證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  • 濕毒證選萆薢滲濕湯五神湯化裁。
    • 虛證宜托裡消毒散補托排膿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玉露散外敷,清熱消腫。
    • 成膿期:切開引流,配合九一丹提膿去腐。
    • 潰後生肌:用生肌玉紅膏黃連膏收口。

古籍考據

  • 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稱拇指癰疽為「調疽」,謂其「毒深易損筋骨」。
  • 《瘍科選粹》載手背發「漫腫無頭,宜急散其毒,遲則傷筋」。
  • 腕癰一症,《醫宗金鑒》歸因於「三陰經濕熱結聚」,強調早期消散為要。

手疽之辨治,須結合經絡循行與局部特徵,明辨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