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拳

病證名,指手指攣縮無法自然伸展之症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載:「夫小兒手拳者,由在胎之時,其母臟腑氣虛,為風冷所乘,兒生之後,肝氣不足,致筋脈攣縮,不能伸展,故令手拳不展。」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肝血虧虛,筋脈失濡,風邪乘虛內侵,引發筋脈拘急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:肝主筋,肝血虛則筋脈失養,柔韌性減弱,易致攣縮。
  2. 風冷外襲:孕母氣虛,風冷之邪內侵胎元,或嬰兒出生後腠理不密,風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引發筋急。
  3. 氣血瘀滯:血行不暢,筋脈受阻,久而拘攣不伸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手指屈曲緊握,難以自主伸展。
  • 或伴關節僵硬,局部肌膚無華,觸之欠溫。
  • 小兒患者常見啼哭不安,握拳拒展。

治法
以「養肝柔筋,和血祛風」為主,具體可分:

  1. 養血濡筋:重用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等滋養肝血,佐以雞血藤、桑枝通絡。
  2. 祛風舒筋:防風、羌活、秦艽等祛風邪,配合伸筋草、木瓜舒筋活絡。
  3. 溫通經脈:寒象明顯者,可加桂枝、細辛以溫經散寒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「肝氣不足」為本,風冷為標,治法重調肝祛邪。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筋急」與肝風內動相關,可佐鉤藤、天麻平肝息風。

此症常見於小兒先天不足或產後調護失宜,然成人若因久病耗血,或外傷經絡,亦可能見類似證候,當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