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脈貫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脈貫布

赤脈貫布為中醫眼科常見證候,指白睛(即眼白)表面佈滿赤色血絡,狀如絲縷密布,甚或縱橫交錯。此證多因外感風熱、內蘊火毒,或氣血瘀滯所致,常見於風火眼(急性結膜炎)、火疳(鞏膜炎)等眼疾,亦可能與肝肺鬱熱、陰虛火旺等內傷病機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上攻目絡,導致氣血壅滯,血絡擴張,發為赤脈。
  2. 肺肝火熾:肺主氣,肝藏血,若肺熱壅盛或肝火上炎,循經上擾目竅,灼傷絡脈,則見白睛赤絲密布。
  3.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、久視傷血,或外傷損絡,致使氣滯血瘀,絡脈阻滯,赤脈纏結難消。
  4.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虧或勞倦傷陰,虛火內生,上灼目絡,赤脈隱現而色偏淡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感實證:赤脈粗大鮮紅,伴眼瞼腫脹、澀痛畏光、眵多黏結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• 內傷火鬱:赤脈細密纏繞,眼乾澀刺痛,兼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  • 瘀血阻絡:赤脈暗紫,久不消退,眼脹視矇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陰虛火旺:赤脈淡紅隱現,眼乾少淚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赤脈貫布需辨明表裏虛實。外感者以疏風清熱為主,方用驅風散熱飲子加減;肺肝火盛者宜瀉肺涼肝,選瀉白散龍膽瀉肝湯;氣滯血瘀者當活血通絡,以桃紅四物湯化裁;陰虛火炎者則需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點目,如黃連煎汁或菊花浸液外洗。

此證雖多屬實熱,然久病或過用寒涼亦可轉為虛瘀夾雜,故臨證須細審病機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