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三陽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三陽經

手三陽經為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包括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。此三條經脈均分佈於上肢外側(伸側),並循行方向一致,從手部起始,沿臂外側上行至頭面部,與手三陰經形成表裡對應關係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明確記載:「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」以下分述各經特點:

  1. 手陽明大腸經

    • 循行路線:起於食指橈側端(商陽穴),沿前臂外側上行,經肘部、上臂外側前緣,過肩部(肩髃穴),上行至頸部(扶突穴),終止於鼻翼旁(迎香穴),與足陽明胃經相接。
    • 生理功能:主傳導糟粕,與肺經相表裡,調節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。其經氣旺盛時,可改善面部氣色與牙齦健康。
    • 主治病症:牙痛、咽喉腫痛、鼻衄、腹痛、泄瀉,以及循行部位的痠痛麻木。
  2. 手太陽小腸經

    • 循行路線:起於小指尺側端(少澤穴),沿手背尺側上行,經腕部、前臂外側後緣,過肘部(小海穴),沿上臂後側至肩胛(肩中俞、肩外俞),上行頸部(天窗穴),終止於耳前(聽宮穴)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銜接。
    • 生理功能:主「受盛化物」,與心經相表裡,參與水穀精微的分清泌濁。其經氣通暢可影響聽力與肩頸活動。
    • 主治病症:耳鳴、目赤、頰腫、肩背痛、小便赤澀,以及循行部位的拘急不舒。
  3. 手少陽三焦經

    • 循行路線:起於無名指尺側端(關衝穴),沿手背第四、五掌骨間上行,經腕部(陽池穴)、前臂外側中線,過肘尖(天井穴),沿上臂外側至肩部(肩髎穴),上行頸部(翳風穴),繞耳後(角孫穴),終止於眉梢(絲竹空穴),與足少陽膽經相連。
    • 生理功能:主「決瀆之官」,統司全身氣化與水道通調,與心包經相表裡。其經脈影響側頭部與耳部功能。
    • 主治病症:偏頭痛、耳聾、喉痹、胸脅脹滿,以及上肢外側的氣血瘀滯。

經絡聯繫與整體作用
手三陽經與相應的腑臟(大腸、小腸、三焦)直接關聯,並通過經別、絡脈與其他經脈交會。其氣血運行通暢與否,直接影響頭面五官功能及上肢活動。臨床上,針刺或推拿手三陽經穴位,常應用於治療熱證、外感病及循行部位的痛症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理論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