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陽三焦經

手少陽三焦經為十二經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屬手三陽經之一。其循行路線起於無名指末端(關衝穴),沿手背至腕部,上行前臂外側,過肘尖,沿上臂外側上肩,交會於足少陽膽經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屬三焦;其支脈從膻中上出缺盆,至項部,沿耳後直上,出耳上角,再屈折下行至面頰,抵眼眶下方。

生理功能
三焦經主司「氣化」與「水道」,為「原氣之別使」,通行上、中、下三焦之氣機,協調水液代謝。《難經·六十六難》稱「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也,主通行三氣,經歷五臟六腑」,強調其推動氣血運轉、調和臟腑的功能。

主治範疇
本經腧穴主治頭面、耳目、咽喉、胸脅病症,如偏頭痛、耳鳴耳聾、目赤腫痛、喉痹,以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痹痛。外感熱病亦常取此經穴,如外關、支溝等,具疏風解表、清熱瀉火之效。

與他經關係
手少陽與足少陽膽經同屬少陽經,二者在肩、頸部相交會,生理上共司少陽樞機,病理上易見少陽半表半裡證,如《傷寒論》少陽病之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。此外,三焦經與心包經互為表裡,透過絡脈相互聯繫,共調氣血陰陽。

代表性腧穴

  • 關衝穴:井穴,位於無名指尺側,主治頭痛、目赤、熱病。
  • 外關穴:絡穴,通陽維脈,擅治外感發熱、耳疾及上肢痹痛。
  • 支溝穴:經穴,常用於便秘、脅痛,具宣通三焦氣機之效。

手少陽三焦經在中醫理論中,不僅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更參與整體氣化功能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調衡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