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陽經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少陽經別
手少陽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,屬手少陽三焦經之分支,其循行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根據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:「手少陽之正,指天,別天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」此段經文概述了手少陽經別的基本走向與分布特點。
循行路徑
手少陽經別起始於頭巔部,為手少陽三焦經主幹之分出。其循行方向自上而下,先「指天」,即向上行至頭頂,隨後「別天巔」,意指從頭巔部分離,轉而向下行。繼而「入缺盆」,即進入鎖骨上窩(缺盆穴所在處),再向下貫穿胸腔,沿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之區域運行,最終「散於胸中」,廣泛分布於胸腹腔內,與三焦腑氣相聯屬。
生理功能
- 聯絡三焦:手少陽經別深入體內,與三焦腑直接相通,強化了手少陽三焦經與三焦的聯繫,有助於調節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。
- 加強表裡溝通:經別為經脈之分支,能深化手少陽經與相表裡之手厥陰心包經的內在聯繫,協調陰陽經氣。
- 布散經氣於胸中:其「散於胸中」的特點,使三焦之氣能濡養胸膈,參與宗氣生成與心肺功能的調節。
與主經的關係
手少陽經別雖為分支,卻擴展了主經的循行範圍,尤其強化了頭部、胸腹與三焦的聯繫。在病理上,若經別氣血受阻,可能影響三焦氣化,導致胸悶、水腫或頭面熱症等,進一步反映於主經的病症表現。
此經別之循行與功能,體現了中醫經絡系統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的特點,不僅補充了十二正經未及之處,更在臨床辨證中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