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陽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,其循行分布與功能特點在中醫經筋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
循行路線

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手少陽經筋起於無名指(小指次指)末端,沿手背向上結聚於腕關節背側;繼而循前臂外側上行,結於肘尖部(如尺骨鷹嘴附近)。此後經筋繼續沿上臂外側(臑外廉)上行至肩部,並延伸至頸部,與手太陽經筋相會合。

其分支走向複雜,主要分為兩路:

  1. 下頜支脈:從下頜角(曲頰)處向內深入,聯繫舌根部(舌本),此部分與語言、吞嚥功能相關。
  2. 頭面支脈:向上行至耳前(曲牙),沿耳前分布,聯繫目外眥(外眼角),再向上經過額部,最終結聚於頭角(約當顳部或額角處)。

經筋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聯綴肢節,主司運動
    手少陽經筋循行於上肢外側及頭頸部,主導相關區域的筋肉活動。若經筋受邪(如風寒濕侵襲),可能出現肘臂外側拘急疼痛肩頸僵硬,或頭頷部牽引不適等症狀。
  2. 濡養官竅,通調氣機
    其支脈分布於舌本、目外眥,與三焦經氣相貫通。中醫認為三焦主「決瀆之官」,經筋異常可能影響相關功能,如舌強不靈目外眥拘急等。
  3. 與經脈互為表裏
    經筋為經脈之「外連」,雖不直接流通氣血,但通過結聚點(如腕、肘、肩)與手少陽三焦經呼應,協調局部氣血濡養。

臨床相關性

  • 痹證與筋傷:外邪侵襲或勞損可致經筋「結而不通」,表現為循行部位的筋結(觸之硬結)、轉筋(肌肉痙攣)等。
  • 頭面疾患:如偏頭痛、顳頷關節紊亂,中醫或從經筋論治,配合針灸鬆解結聚點。

手少陽經筋的理論,不僅體現中醫「筋與脈合」的整體觀,亦為筋病辨治提供重要依據,後世醫家常結合針灸、推拿以調其氣血,通其結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