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陽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陽經筋病候

手少陽經筋病候,又稱「季夏痹」,屬十二經筋病候之一,記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此病候主要與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筋循行異常相關,其病理表現及治療原則,皆以中醫經筋理論為基礎。

病因病機

手少陽經筋起於無名指末端,沿手臂外側上行,經肘部、肩部,再上頸部,散布於頭面側部,並與舌根相連。當外邪侵襲、經氣不暢,或勞損過度,導致經筋氣血瘀滯,則發為「支轉筋」(筋脈拘急、抽掣疼痛)及「舌卷」(舌體捲縮、活動不利)等症。此病候多與風寒濕邪侵襲,或局部氣血運行受阻有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支轉筋:手少陽經筋所過之處(如手臂外側、肘部、肩部)出現筋脈拘攣、轉筋疼痛,活動受限。
  2. 舌卷:因經筋連繫舌根,氣血不通時,可致舌體捲縮、言語不清,甚則吞咽困難。
  3. 局部壓痛:沿經筋循行部位可觸及結節或壓痛點,多為氣血瘀滯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《靈樞·經筋》提出「燔針劫刺」之法,即以火針速刺,疏通經筋氣血,並以「以知為數」(以症狀緩解為療效標準)、「以痛為輸」(取壓痛點為針刺部位)為治療準則。此療法能溫通經脈、散寒祛濕,適用於寒邪凝滯或氣血瘀阻之證。

與季夏痹之關係

此病候名為「季夏痹」,因夏季濕氣當令,風寒濕邪易客於經筋,故發病與時令相關。季夏(農曆六月)濕盛之際,經筋易受外邪侵襲,表現為痹阻疼痛,故名之。

手少陽經筋病候體現了中醫「經筋—經絡—臟腑」的整體觀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局部筋結,更需調理三焦氣機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