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脈傳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脈傳睛

赤脈傳睛,又稱「赤脈侵睛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血絡自眼之兩眥(眼角)向黑睛(角膜)或瞳神(瞳孔)方向蔓延。此症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依其發病部位及病因病機,可分為「大眥赤脈傳睛」與「小眥赤脈傳睛」兩類,分別與心之實火及虛火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大眥赤脈傳睛

    • 多因心經實火亢盛,侵及肝經所致。心屬火,主血;肝屬木,主筋。若心火熾盛,血熱上炎,循經侵肝,則血絡壅滯,赤脈自大眥(內眼角)向黑睛蔓延,甚則遮蔽瞳神,致視物模糊如隔絹。
    • 常見誘因包括:三焦相火炎上、勞心過度、熬夜閱讀、嗜酒或過食辛辣煎炸之物,助熱生火。
  2. 小眥赤脈傳睛

    • 多因心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勞傷心經,血運不暢,積滯於小眥(外眼角)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,此症與「夜近燈火」耗傷陰血相關,心氣虛弱,血行遲滯,故赤脈隱現於小眥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大眥赤脈傳睛(心肝實火)

    • 治法:涼肝瀉火,清心退赤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四順八正當歸散(《銀海精微》方):以當歸、黃芩、黃連等清熱涼血,疏肝瀉火。
      • 若赤脈粗赤壅盛,可配合外治法,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載「小鋒針挑斷出血」,以泄熱通絡。
  2. 小眥赤脈傳睛(心陰虛火)
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心,清熱和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補心湯加減:以生地、麥冬、丹參等養陰清熱,佐以當歸、白芍活血和絡。
      • 若兼見心悸失眠,可加酸棗仁、柏子仁以安神定志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五輪學說:赤脈傳睛屬「血輪」病變,血輪對應於心,故治療以調心為本,兼顧肝經。
  • 經絡聯繫: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手少陰心經繫目內眥,故心肝火旺易循經上擾目竅。
  • 病理演變:若赤脈久滯不消,可能進一步化燥傷陰,或瘀血內結,致病情纏綿,需結合活血化瘀或滋陰潤燥之法。

此症反映了中醫「從內治外」的整體觀,強調局部病變與臟腑功能的關聯,臨床需細辨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