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陽之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少陽之別
手少陽之別,又稱手少陽絡脈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絡脈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,為其分支脈絡,具有聯絡表裏經脈、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。
循行與分布
手少陽之別自手少陽三焦經的主幹分出,其起始點位於腕關節後方(約當外關穴處)。此絡脈分出後,向上循行,沿手臂外側與主經並行,深入胸中,與心包絡相聯絡,進一步強化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的表裏關係。
生理功能
- 溝通表裏經脈:
手少陽之別作為絡脈,主要聯繫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,維繫兩經氣血之協調,尤其影響上焦(胸膈以上)的氣機運轉。 - 調節氣血:
此絡脈有助於疏導三焦氣化功能,若其運行通暢,可促進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;若發生瘀滯,則可能出現胸悶、耳鳴、手臂外側麻木等症。 - 病候反映: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手少陽之別若發生病變,可表現為實證(如肘關節拘攣)或虛證(如肘部弛緩無力),其症狀多與三焦經氣失調相關。
與外關穴之關係
外關穴(位於前臂背側,腕橫紋上2寸)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,亦是手少陽之別的起始點。臨床上針刺此穴,既可治療本經病症(如偏頭痛、耳疾),亦可調節絡脈異常,緩解相表裏經(心包經)的失衡狀態。
古籍考證
《靈樞·經脈》明確記載:「手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。」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強調此絡脈「去腕二寸,外繞臂,注胸中,合心主(心包經)」,凸顯其溝通陰陽經氣的作用。
手少陽之別的理論,不僅是中醫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,亦為針灸與方藥治療提供理論依據,尤其在處理三焦氣化失調或上肢經絡病症時,具有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