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陰經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陰經別

手少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,屬手少陰心經之分支,首載於《靈樞·經別》。其循行特點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,主要與心臟功能及頭面部氣血輸布密切相關。

循行路線
手少陰經別自手少陰心經於腋下分出,具體位置在「淵腋兩筋之間」(約腋窩下三寸,淵腋穴附近),隨後深入胸腔,內屬於心臟。此後,其經氣上行至喉嚨,並出於面部,最終在「目內眥」(即眼內角,睛明穴所在)與手太陽小腸經相合。此循行路徑體現了心經與頭面部的聯繫,亦為「心開竅於舌」及「心其華在面」等中醫理論提供經絡基礎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強化心與頭面聯繫:手少陰經別使心經氣血可直接上達頭面,故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時,可能通過此通路反映於咽喉乾燥、面部潮紅或目赤等症狀。
  2. 表裡經相合:經別於目內眥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會,加強了心與小腸的表裡關係,解釋了心熱下移小腸所致小便赤澀等病理現象的經絡機制。
  3. 擴展心經主治範圍:心經原主心胸與神志病證,而經別上循喉嚨、面部,故臨床亦可見心經異常影響喉嚨聲嘶或目疾的案例。
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手少陰經別與手太陽經別的「六合」關係,屬於十二經別中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的「合」階段。此種聯繫不僅深化了陰陽經之間的協調,亦為針灸選穴提供理論依據,如治療心火上炎之目赤時,可兼取小腸經的睛明穴。
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強調經別「深遠而佈於四末」的特性。《類經》亦註解:「正者,正經也;別者,分支也。」手少陰經別作為正經之補充,使心經氣血得以滲灌更深層組織,並與他經交會,體現中醫經絡「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整體觀。

此經別之循行與功能,進一步豐富了心系統的生理病理理論,亦為針灸與方劑調理心系疾病拓展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