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陰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陰經筋

手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筋肉系統,其循行分布與功能特點在中醫經筋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
循行路線

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手少陰經筋的循行路徑如下:

  1. 起始:起於手小指內側(少衝穴附近),沿小指內側上行,結於「銳骨」(即腕部豆狀骨,相當於神門穴處)。
  2. 上行結聚:從腕部向上循臂內側,結於肘關節內側(少海穴附近),繼而沿上臂內側進入腋窩。
  3. 胸腹聯繫:在腋窩處與手太陰經筋相交,後伏行於乳房內側(挾乳里),結聚於胸中(膻中穴附近)。
  4. 下行繫臍:從胸中沿膈肌(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作「賁」,指膈肌或胃脘部)向下延伸,最終聯繫於臍部(神闕穴附近)。
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
  1. 聯結筋肉,主司運動
    手少陰經筋主要分布於上肢內側後緣,與手少陰心經協調作用,維繫肘、腕、指關節的屈伸活動。若經筋受邪(如風寒濕邪侵襲)或氣血瘀滯,可出現沿經筋循行部位的攣急、疼痛或運動障礙,如腕部僵硬、肘內側痛等。
  2. 內聯臟腑,調和氣血
    經筋雖不直接屬絡臟腑,但通過結於胸中、下繫於臍的循行特點,與心、膈、胃等臟腑功能相關。臨床上,胸悶、心悸或膈肌痙攣等症狀,可能與手少陰經筋失調有關。
  3. 與他經筋的協調
    手少陰經筋在腋窩處與手太陰經筋相交,形成經筋網絡的聯動關係,共同調節上肢內側的氣血運行與筋肉活動。

與經脈的區別

需注意「經筋」與「經脈」的差異:

  • 經脈(如手少陰心經)主運行氣血,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以穴位為調治重點。
  • 經筋則主司筋肉關節的聯綴與運動,病變多表現為「痹證」「筋瘈」(筋肉拘攣)等,治療上常採用「燔針劫刺」(溫針)或局部按摩以鬆解結聚。

古籍補充

《類經》註解此經筋時強調「筋之為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」,說明經筋病症與寒熱邪氣密切相關。手少陰經筋若因寒凝而拘急,可沿其循行部位出現牽引痛;若因熱邪或陰血虧虛,則可能見筋肉弛緩無力。

此經筋理論不僅指導針灸、推拿的臨床應用,亦為中醫「整體觀」中「筋—經—臟」相互影響的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