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脈

一、基本概念
赤脈為中醫學名詞,主要有兩種涵義:

  1. 血絡之象:指體表或眼目中顯現的紅色脈絡,多與氣血運行異常相關。《靈樞·寒熱》記載,觀察眼內赤脈貫穿瞳仁的數量與走向,可推測疾病預後,如「一脈一歲死,一脈半一歲半死」,反映赤脈與病機深淺、病程長短的關聯。
  2. 心脈之應:赤脈亦特指心脈的病理表現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云:「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」,指出心脈呈現急促而堅硬之象時,多因心氣鬱結、積滯內生,導致「心痹」之證,伴隨胸悶、食慾受阻等症狀。

二、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與五色脈診的關係
    中醫診法強調「五色應五臟」,赤色對應心火。赤脈顯現於體表或眼目,常提示心火亢盛、血熱妄行,或局部氣血瘀滯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赤脈可為經絡氣血失調的外在徵象。
  2. 病理機轉

    • 血絡瘀阻:赤脈若見於眼瞼結膜或皮膚,多因風熱襲表、肝火上炎,或血分鬱熱,導致脈絡充血擴張。
    • 心脈異常:心主血脈,赤脈見於寸口脈診時,脈象急促(喘)且堅實(堅),反映心陽亢盛或痰瘀阻絡,甚則影響中焦運化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」。

三、臨床相關延伸

  1. 赤脈貫瞳
    此症屬「五輪學說」中瞳神屬腎的範疇,若赤脈貫穿瞳仁,多為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,或外傷瘀血內阻所致,古代醫家視其為重症徵兆。

  2. 赤脈與痹證
    心痹成因除內傷七情外,亦可因寒凝脈絡,導致心脈赤而瘀澀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進一步發展為「胸痹」證治,與《內經》赤脈理論相呼應。

四、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》提及:「赤脈纏睛,多因肝肺風熱」,說明赤脈在眼科疾病中的辨證要點;而《脈經》則強調赤脈「來盛去衰」為陽亢之象,需結合四診綜合判斷。此類記載豐富了赤脈的診斷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