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陰氣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少陰氣絕
手少陰氣絕為中醫病證名,指手少陰心經之經氣衰竭,導致氣血運行嚴重受阻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心經氣血枯竭,脈道失於濡養,進而影響全身血脈功能。
病因病機
手少陰心經屬心,主血脈而藏神。心氣充沛則血脈通利,若心經氣絕,則「脈不通」,血行滯澀,甚則瘀阻。心其華在面,血瘀日久,面部失榮,故見「面黑如漆柴」;唇甲為血脈末梢,血行不暢則顯「紺暗」之象。《內經》明言「血先死」,即強調此證已至血分衰敗之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血脈不通:心主血脈,氣絕則脈道閉塞,可伴見肢端冷厥、脈微欲絕。
- 面色黧黑:因血瘀不榮,面部呈現晦暗無澤,如漆柴之枯槁。
- 唇甲青紫:氣血瘀滯,末梢失養,故見口唇、爪甲紫紺。
- 髦色不澤:髮為血之餘,血枯則毛髮枯槁無光。
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真心痛」「厥心痛」等危候相關,皆屬心系重症。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進一步闡釋:「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;脈不通,則血不流;血不流,則色不澤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,此類證候多因久病耗傷、陽氣暴脫,或寒凝瘀阻所致,需急予溫通心陽、活血通脈之治。
手少陰氣絕不僅反映經絡病變,更涉及五臟氣機之敗竭,為中醫診察危重症之重要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