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少陰之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少陰之別

手少陰之別,又稱手少陰絡脈,為中醫經絡體系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絡脈自手少陰心經分出,具有聯絡表裏經脈、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,是中醫經絡理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經脈循行

手少陰之別從通里穴(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1寸,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)分出,沿本經上行,入於心中,繫於舌根,屬於目系。其支脈從通里穴別出,走向手太陽小腸經,形成陰陽表裏兩經的聯繫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溝通表裏經脈:手少陰絡脈連接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,強化心與小腸的生理聯繫,體現中醫「心與小腸相表裏」的理論。
  2. 調節氣血:此絡脈有助於疏導心經氣血,若心經氣血壅滯,可通過刺激絡脈相關穴位(如通里穴)以調和氣血。
  3. 上聯目系:其循行上繫於目,故與視覺功能有一定關聯,臨床上可輔助治療心火上炎所致目赤、視物不清等症。

病理表現

若手少陰之別發生病變,可能出現以下證候:

  • 實證:胸膈支滿,言語不利。
  • 虛證:不能言語,或言語含糊不清。
    此與《靈樞·經脈》所載「其實則支膈,虛則不能言」相呼應,反映絡脈氣血失調對心與言語功能的影響。

臨床應用

在針灸治療中,通里穴為手少陰絡脈的絡穴,主治心悸、怔忡、舌強不語等症,亦可配內關神門等穴以增強寧心安神之效。此外,透過刺絡放血或艾灸此絡脈,可調理心經氣血,改善相關病症。

手少陰之別作為十五絡脈之一,不僅體現經絡系統的整體性,更在診斷與治療上提供重要依據,深入理解其循行與功能,有助於進一步掌握中醫經絡理論的臨床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