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髓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髓孔
出處與定位
手髓孔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於治療「猥退風、半身不遂」之灸法中。原文提及:「先灸天窗……次手髓孔,腕後尖骨頭宛宛中。」近代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考證認為,此穴與手太陽小腸經之陽谷穴位置重合,故歸入正經腧穴範疇。
解剖位置
手髓孔位於手腕背側,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,即「腕後尖骨頭宛宛中」。此處為手太陽小腸經所過,與陽谷穴定位一致:在腕背橫紋尺側端,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。
經絡歸屬與功能
- 經絡聯繫:屬手太陽小腸經,小腸經主「液」所生病,與肩臂外側、頭面五官病症密切相關。
- 穴性作用:
- 通絡祛風:古籍記載用於中風後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,可調節局部氣血,舒筋活絡。
- 清熱開竅:陽谷穴為小腸經「經火穴」,具瀉火明目之效,亦可用於頭痛、目赤、耳鳴等熱證。
- 利節止痛:主治腕關節腫痛、肘臂攣急等經筋病症。
臨床應用
- 古代用法:配合天窗等穴灸治中風偏癱,強調溫通經脈、驅散風邪。
- 現代應用:
- 針刺或艾灸可緩解腕部勞損、腱鞘炎。
- 配養老、後溪治療手太陽經循行區域的痹證。
- 與風池、百會同用,輔助調理風陽上擾型頭暈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小指放射。
- 艾灸: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阻證型。
學術探討
手髓孔作為經外奇穴與陽谷穴的定位重合,反映古代醫家對腧穴的實踐認知與後世經絡理論的整合。其命名「髓孔」隱含深層調節之意,或與「髓海」相關聯,值得進一步考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