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太陽小腸經

手太陽小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屬手三陽經之一。其循行路線起於手小指外側端(少澤穴),沿手背外側至腕部,出尺骨莖突,沿前臂後緣上行,經肘關節外側(小海穴),沿上臂外後側抵肩關節後方,繞行肩胛部,交會於大椎穴,再向前入缺盆,絡心,沿食道下膈,抵胃,屬小腸。其支脈從缺盆上行,沿頸部至面頰,抵目外眥(瞳子髎),轉入耳中(聽宮穴)。另一支脈從面頰分出,上行至目眶下,抵鼻旁,絡於目內眥(睛明穴)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。

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裏,二者經氣互通。心主血脈,小腸主受盛化物,心火下移小腸,則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得以正常運作。若小腸經氣異常,可出現耳鳴、目黃、頰腫、咽喉腫痛、肩臂外後側疼痛等症,亦可能影響心經,導致心煩、口渴等症狀。

在針灸治療中,手太陽小腸經之腧穴多用於調理頭面五官疾患、熱病、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症。例如少澤穴為井穴,能清熱通乳;後溪穴為輸穴,通督脈,主治頭項強痛;聽宮穴位於耳前,可治耳鳴、耳聾。

此經氣血盛衰與未時(下午1至3點)相應,此時經氣最旺,故針灸或推拿治療小腸經相關病症,可考慮於此時進行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