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陽經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太陽經筋
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,其循行分布與手太陽經脈相輔相成,主司肢節運動與經氣濡養。以下詳述其循行路線、生理功能及相關中醫理論。
循行路線
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外側端(少澤穴附近),上行結聚於腕部尺側(如陽谷穴處),繼而沿前臂內側緣上行,結於肘內側肱骨內上髁後方(小海穴附近)。此處經筋可因外力彈撥而牽動小指,呈現明顯的經筋連屬關係。
其主幹由肘部內側深入腋下,並分出一支向後走行,繞行肩胛骨外緣(秉風、曲垣等穴區域),沿頸部側方上行。此分支與足太陽經筋交會,行於其前方,最終結聚於耳後乳突(完骨穴處)。另一細支進入耳中(聽宮穴附近);直行之筋則從耳上緣(角孫穴區域)下行,結於下頷部(頰車穴附近),並向上聯繫目外眥(瞳子髎穴)。
此外,頸部另分出一支,向前下行至下頷角(大迎穴附近),再沿耳前上行,屬目外眥,繼而循額部上行,結於頭角(頭維穴一帶)。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- 連綴百骸,主司運動
經筋具有「束骨利節」的作用,手太陽經筋循行於上肢外側及肩頸頭面,協調小指、腕、肘、肩等關節的屈伸與旋轉。若經筋受邪(如風寒濕侵襲)或勞損,可出現循行部位的拘急、疼痛或活動受限,如「肘臂內後廉痛」「肩胛引頸而痛」等症。 - 濡養經筋,聯屬五官
經筋依賴經氣濡養,手太陽經筋上絡目外眥、耳部,與小腸經「主液」的功能相呼應。若經氣失調,可能表現為目赤、耳鳴或頷面部筋肉抽搐。 - 與經脈的協同關係
經筋為經脈的「外週連屬」,其分布範圍多與經脈重合,但更側重於形體結構的連結。《靈樞·經筋》強調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」,說明其病理變化與氣血寒熱密切相關。
臨床相關性
手太陽經筋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的肌腱炎、肩周炎、頸椎病等,中醫治療常以局部取穴(如小海、天宗、聽宮)配合「燔針劫刺」(溫針療法)以舒筋通絡。其理論亦指導推拿手法,如循經筋彈撥以鬆解結聚。
此經筋循行複雜,貫穿多個功能區域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中筋、脈、肉、皮的分層聯屬,亦反映「六經皮部」理論中太陽主表的防禦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