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陽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太陽經筋病候
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其循行分布與手太陽小腸經密切相關,主司肢體運動及筋脈濡養。當外邪侵襲、氣血失調或經筋受損時,可出現一系列病候,統稱為手太陽經筋病候。
病候表現
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手太陽經筋病候主要表現如下:
- 小指及肘部疼痛:經筋起於小指,病發時小指及肘內側銳骨後緣(尺骨鷹嘴處)疼痛。
- 臂腋牽引痛:疼痛沿臂內側上行至腋下,並蔓延至腋後緣,甚則牽連肩胛及頸部。
- 頸項強急:頸部筋脈拘急,可引發「筋瘻」(頸部筋脈痿軟無力)或頸腫。
- 耳鳴目瞑:疼痛放射至耳部,伴隨耳鳴;牽涉目外眥,導致暫時性視物不清(「目瞑良久乃得視」)。
- 轉筋與痹證:若病邪循分支上行至下頜(曲牙)、耳前、目外眥及額角,則所過之處可出現轉筋(肌肉痙攣)或局部痹痛,稱為仲復痹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熱:風寒或風熱邪氣侵襲經筋,導致氣血凝滯,發為頸部寒熱、腫痛。
- 勞損外傷:過度使用或外力損傷,使經筋氣血受阻,引發循行部位疼痛、轉筋。
- 氣血虛滯:內在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,加劇筋急或痿軟之症。
治法與取穴
傳統治療以燔針劫刺(火針速刺法)為主,配合「以痛為輸」(阿是穴)原則:
- 急性疼痛:用燔針劫刺局部壓痛點,以通絡止痛,刺至「知」(得氣)為度。
- 頸部腫脹:先以火針散刺,再以銳針放血祛瘀。
- 轉筋痹痛:循經筋循行路線取穴,重點刺治結聚之處,如小指外側、腋後緣、肩胛等。
與經脈關係
手太陽經筋與同名經脈(手太陽小腸經)互為表裡,但病候側重不同:
- 經脈病:多見小腸腑症(如腹脹、耳聾)及循行部位氣血失調。
- 經筋病:以運動障礙(轉筋、拘急)、局部腫痛為主,屬「筋所生病」。
此病候反映了中醫「筋病」的辨證特點,臨床需結合經筋循行與氣血狀態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