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陽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太陽穴

經外穴名,屬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,主要記載於《千金要方》及《千金翼方》等古籍。

定位與取穴

手太陽穴位於手小指外側,具體位置可分為兩說:

  1. 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手小指端」,即手小指末節橈側,指甲根角旁。
  2. 《千金翼方》進一步描述:「在小指外側後一寸白肉際宛宛中」,意指手小指尺側(外側)第一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觸之柔軟,為氣血匯聚之所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黃疸
    《千金要方》明確指出,灸手太陽穴可治療黃疸,施灸壯數隨患者年齡而定(「灸隨年壯」)。中醫認為黃疸多因濕熱蘊結或寒濕阻滯,此穴能調節手太陽小腸經氣機,促進濕熱排泄。
  2. 鼻塞
    《千金翼方》提到,針刺此穴(深度三分)可緩解鼻中壅塞。手太陽小腸經與鼻竅相通,針刺能疏風宣肺、開竅通鼻。

經絡聯繫

手太陽穴雖為經外奇穴,但其位置鄰近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。小腸經起於手小指尺側端(少澤穴),上行至頭面,與鼻、目等官竅相連,故刺激此穴可間接調節小腸經氣血,影響相關臟腑及五官功能。

操作手法

  • 灸法:多用於黃疸,以艾炷灸,壯數依患者年齡而定。
  • 針刺:用於鼻塞,直刺0.3寸(三分)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。

學術背景

此穴的記載體現了古代中醫「遠端取穴」的治療思路,即通過刺激四肢末梢的穴位,調理遠端臟腑或官竅病症。其定位與主治亦反映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理論基礎。

(註:本文僅供學術參考,實際應用需結合臨床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