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痢
赤痢,又稱血痢,為中醫痢疾之一種,主要特徵為痢下夾雜血液,或下純血。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記載:「熱乘於血,則流滲入腸,與痢相雜下,故為赤痢。」指出其病因與熱邪侵襲血分,迫血妄行,滲入腸道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痢多因外感濕熱、疫毒之邪,或內傷飲食,積滯化熱,導致腸道氣血壅滯,血絡受損而成。熱邪熾盛,灼傷血絡,則血溢脈外,隨痢而下;若熱毒深重,可致血敗肉腐,痢下純血,色鮮紅或暗紫,甚則伴有腥臭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脾胃虛弱,亦可能影響氣機運行,間接導致濕熱蘊結,引發赤痢。
臨床表現
赤痢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下痢特徵:大便次數頻繁,量少而急迫,糞中混有血液,或純下鮮血,色紅或紫暗,黏稠腥臭。
- 伴隨症狀:腹痛劇烈,裡急後重(便意急迫卻排便不暢),肛門灼熱,或見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等熱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,脈滑數或弦數,反映體內濕熱壅盛。
證型分類
根據病機深淺與兼夾病邪,赤痢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濕熱赤痢:
- 主因濕熱蘊結腸道,以痢下赤白相雜、肛門灼熱、腹痛拒按為特點,治宜清熱化濕、調氣行血,方用芍藥湯加減。
- 疫毒赤痢:
- 感受疫癘之邪,發病急驟,痢下鮮紫膿血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抽搐,屬危重證候,需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,方用白頭翁湯合犀角地黃湯。
- 虛寒赤痢:
- 久痢不癒,脾胃陽虛,血失統攝,見痢下暗紅稀血、腹部隱痛、肢冷脈細,宜溫中健脾、澀腸止血,方用桃花湯或真人養臟湯。
治療原則
赤痢治療以「清熱涼血、調氣和血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配伍化濕、解毒、溫中等藥。急性期重在祛邪,忌用收澀止痢之品,以免留邪;久痢虛證則需扶正固本,兼顧止痢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「赤痢乃自小腸來,濕熱傷血分,宜清熱涼血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區分赤白痢病機:「白痢傷氣分,赤痢傷血分」,提示赤痢調治需注重血分用藥,如地榆、槐花、當歸等。
赤痢作為痢疾之重症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病機與治法之探討,亦反映中醫對腸道血證的獨特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