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太陰

手太陰為十二經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屬手三陰經之一,全稱為手太陰肺經。此經脈起於中焦(脾胃所在),下行絡大腸,復返上行過胃,屬肺臟,後沿氣管、喉嚨橫出腋下,循上肢內側前緣,過肘窩、腕部,終於拇指橈側端(少商穴)。其支脈從腕後(列缺穴)分出,走向食指橈側端(商陽穴)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。

經脈循行與穴位

手太陰肺經共11穴,依次為:

  1. 中府(肺之募穴)
  2. 雲門
  3. 天府
  4. 俠白
  5. 尺澤(合穴)
  6. 孔最(郄穴)
  7. 列缺(絡穴,通任脈)
  8. 經渠(經穴)
  9. 太淵(輸穴、原穴,脈會太淵)
  10. 魚際(滎穴)
  11. 少商(井穴)

生理功能與病理

手太陰肺經主司肺系功能,涵蓋呼吸、氣機宣降、水道調節及衛外禦邪。

  • 氣機失調: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。
  • 水道不利:水腫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外邪犯肺:鼻塞、喉痛、惡寒發熱。
  • 經脈阻滯:上肢內側疼痛、麻木。

與他經關係

  • 表裡經: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,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。
  • 氣血流注:寅時(3-5時)經氣最盛,與肺臟生理節律相應。

典籍記載

《靈樞·經脈》述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。」指出外邪侵襲或內傷皆可擾動經脈,引發肺系病症。此經亦為針灸、推拿調理肺疾之要徑,臨床常取太淵補益肺氣,尺澤清瀉肺熱,少商刺血緩解喉痹。

手太陰肺經貫穿中醫整體觀,體現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之理論,為診療肺系疾病及上肢疾患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