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肺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肺經拔罐療法詳細解釋

肺經拔罐療法是利用拔罐負壓作用,刺激肺經的特定穴位,以疏通經絡、調節氣血、改善肺部功能。此療法結合了中醫經絡理論和物理刺激,具有簡單易行、見效快速的特點。


功效

  1. 疏通肺經
    • 解除肺經氣血阻滯,改善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症狀。
  2. 排濕排毒
    • 拔罐通過負壓作用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體內濕氣、寒氣和毒素的排出。
  3. 提升免疫力
    • 肺主皮毛,刺激肺經穴位有助於增強皮膚抵抗力,預防感冒和外感疾病。
  4. 緩解疼痛
    • 調節氣血運行,減輕由肺經阻滯引起的胸背部疼痛及肩頸僵硬。
  5. 改善情緒
    • 肺主悲,拔罐療法可幫助舒緩壓力、緩解憂鬱和焦慮情緒。

操作方法

1. 準備工具

  • 拔罐器具:玻璃罐、竹罐或塑膠罐(帶負壓泵的現代拔罐器)。
  • 助燃工具:酒精棉球、夾子、火源(若使用傳統玻璃罐需助燃)。
  • 潤滑劑:植物油或潤滑膏(用於滑罐時)。
  • 毛巾和溫水:用於清潔和保暖。

2. 準備姿勢

  • 胸部和手臂操作:患者可取坐姿或仰臥位。
  • 背部操作:患者取俯臥位,雙臂自然放置。

3. 拔罐步驟

  1. 清潔穴位:用酒精棉球清潔拔罐部位。
  2. 助燃拔罐(適用於傳統玻璃罐):
    • 用夾子夾住酒精棉球點燃,迅速放入罐內,立即將罐扣在皮膚上。
  3. 吸附拔罐(適用於現代拔罐器):
    • 使用負壓泵控制吸力,將罐吸附於穴位上。
  4. 留罐時間
    • 留罐5~15分鐘,皮膚微微發紅為宜,避免時間過長。
  5. 取罐
    • 手輕輕壓住罐邊,讓空氣進入罐內,再取下拔罐器。
  6. 滑罐操作(選用):
    • 在拔罐部位塗抹潤滑劑,將罐吸附後輕輕滑動,疏通整個肺經路徑。

4. 完成後護理

  • 用毛巾擦拭皮膚,避免冷風直吹,建議飲用溫水。

穴道建議清單

以下為肺經拔罐常用穴位及其功效:

穴位名稱 位置 功效
中府穴 鎖骨下方,胸前第一肋間隙外側 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胸痛。
雲門穴 鎖骨外端下方,三角肌前緣 改善氣管炎、肩部疼痛。
天府穴 上臂內側,肘橫紋上6寸 緩解胸悶、咳嗽、喉痛。
尺澤穴 肘橫紋正中 清熱止咳,治療咽喉炎、氣喘。
太淵穴 腕橫紋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 補益肺氣,改善氣喘、氣短。
列缺穴 手腕上方1.5寸,橈骨莖突上緣 疏風散寒,治療感冒、頭痛。

注意事項

1. 適應人群

  • 適合咳嗽、氣喘、寒性體質、感冒初期、胸悶等肺系症狀。
  • 用於改善體內寒濕、緩解疲勞者。

2. 禁忌人群

  • 孕婦:腹部及腰骶部禁止拔罐。
  • 皮膚病變:皮膚破損、瘢痕體質者不宜拔罐。
  • 高熱或出血傾向:有出血性疾病或極度虛弱者不適合。
  • 心臟病患者:胸部拔罐需謹慎。

3. 操作安全

  • 避免過度負壓,以免皮膚損傷。
  • 拔罐時間不宜過長,通常5~15分鐘即可。
  • 若感到不適,應立即停止操作。

4. 拔罐後護理

  • 拔罐後避免受涼,保持皮膚乾燥。
  • 不要立即洗澡,以免寒氣侵入。
  • 確保拔罐後飲用溫水,促進排毒。

5. 頻率建議

  • 拔罐後應間隔3~5天,待皮膚完全恢復再進行下一次。
  • 一般一周進行1~2次為宜。

總結

肺經拔罐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、效果顯著的中醫療法,通過刺激肺經穴位,幫助疏通氣血、排除濕寒、提升肺功能。適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及日常保健,但需根據個人體質合理選擇穴位與頻率,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,以確保療效與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