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經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太陰經筋
手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手太陰肺經的筋脈系統,主要分布於上肢內側前緣及胸脅部位。《靈樞·經筋》詳述其循行路徑:「手太陰之筋,起於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,結於魚後,行寸口外側、上循臂,結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,出缺盆,結肩前髃,上結缺盆,下結胸里,散貫賁,合賁下,抵季脅。」
此經筋始於手大拇指末端,沿拇指上行,結聚於魚際穴附近,繼而循行於寸口(橈動脈搏動處)外側,沿前臂內側上行,結於肘關節內側。之後沿上臂內側前緣繼續上行,進入腋窩,並從缺盆(鎖骨上窩)穿出,結於肩髃穴(肩峰前下方)前方,再向上回結於缺盆。其分支向下布散於胸中,貫穿賁門(胃上口),匯聚後下行至季脅(側腹部,約當第十一、十二肋軟骨處)。
功能與臨床意義
手太陰經筋主司上肢內側及胸脅部的筋肉活動,與肺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其功能正常時,可維持肩臂屈伸、握持及呼吸輔助肌群的協調。若經筋受邪或氣血瘀滯,可能出現以下病候:
- 局部症狀:拇指至肘臂內側酸楚、拘急疼痛,肩前區牽掣感,或胸脅部緊悶不舒。
- 關聯病機:肺氣不宣時,經筋失養,可加劇上述症狀,甚則影響呼吸深淺。
與經脈的區別
經筋與經脈雖循行路線相近,但功能各異。經脈主行氣血,內屬臟腑;經筋則主束骨利節,聯綴肢體關節,不直接絡屬臟腑。手太陰經筋的病變多表現為「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」,即循行部位的筋肉拘攣、轉筋(肌肉痙攣)或運動障礙,治療上常結合局部取穴與「以痛為輸」原則進行針灸或推拿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此經筋「結於胸里,散貫賁」,強調其與胸膈功能的聯繫,提示其異常可能影響膈肌運動,間接關聯噯氣、呃逆等症。後世醫家亦重視經筋與經別的協同作用,認為手太陰經筋的失衡可能通過經別影響大腸功能,體現「肺與大腸相表里」的整體觀。
此經筋的理論不僅指導筋骨病症的診療,亦為中醫「經筋—臟腑」相關學說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