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氣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太陰氣絕

手太陰氣絕為中醫病證名,指手太陰肺經之經氣衰竭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主要因肺經氣血虧虛,無法濡養皮毛、肢節所致,其臨床表現與肺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手太陰肺經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為「華蓋」之臟,主宣發衛氣以溫煦肌表。若肺經氣絕,則其行氣溫養皮毛的功能失職,導致「皮毛焦」——即皮膚乾枯無澤、毛髮憔悴。進一步發展,津液不得輸布,肢節失潤,則見「爪甲枯槁」(指甲乾裂脆弱)、「毛折」(毛髮易斷脫落)。《靈樞》所言「毛先死」,即喻示此為肺經氣血衰敗之危候。

證候特點

  1. 皮毛焦枯:肺主皮毛,氣絕則衛陽不達,皮膚失去濡潤而乾燥皸裂,毛髮因失養而枯黃折斷。
  2. 津液耗傷:肺為水之上源,氣絕則津液無法宣散至皮節,致爪甲失榮,呈現枯槁之象。
  3. 經脈失充:手太陰肺經循行於上肢內側,氣絕時經脈氣血虧虛,或伴見上肢萎弱無力、寸口脈微細欲絕等徵兆。

理論延伸

此證與「肺氣虛」有輕重之別:肺氣虛多為功能減退,尚可調治;而「氣絕」屬經氣衰敗之重證,常預後不良,多見於久病重病(如肺癆、癰疽內陷)或臟腑衰竭之際。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,此證亦可能影響肺朝百脈的功能,導致全身氣血運行障礙,甚則宗氣渙散,出現喘息氣微、言語無力等危象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亦云:「手太陰氣絕,即皮毛焦。太陰者,肺也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。」強調肺經與皮毛的生理聯繫,並將爪甲、毛髮的異常視為肺氣衰竭的外候。此類論述為後世診斷經氣衰竭提供了重要依據,亦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整體觀。

手太陰氣絕之證,不僅反映肺經病變,更涉及氣血津液的整體失衡,為中醫辨識臟腑經絡危候的關鍵指標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