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口瘡

赤口瘡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脈因證治》卷下,屬口瘡之一類,特徵為瘡面呈現赤紫色,多因血分熱盛或胃火上炎,熏灼口腔黏膜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熱熾盛
    心主血,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或外感熱邪入血分,血熱上攻,則口腔黏膜充血腫脹,瘡色赤紫,伴見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寐等症。
  2. 胃火上熏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環口,過齒齦,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積熱化火,循經上炎,則見口瘡紅赤灼痛,或兼牙齦腫脹、口臭便秘等胃熱之象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局部表現:瘡面鮮紅或紫赤,邊緣清晰,多發於舌緣、頰黏膜等處,灼痛明顯,進食刺激性食物後加重。
  • 全身兼症
    • 血熱者常見舌質紅絳、脈數,或伴發熱、衄血。
    • 胃火盛者多見苔黃厚、脈洪大,兼見渴喜冷飲、溲赤等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涼血、瀉火解毒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血熱證
    • 主方: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)加減,佐以黃連、梔子等增強瀉火之力。
    • 若心火偏亢,可配合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清心利尿,引熱下行。
  2. 胃火證
    • 主方: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)或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熱甚者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陽明氣分熱。

外治法

  • 冰硼散:局部吹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適用於瘡面灼熱者。
  • 青黛散:外塗患處,尤宜於血熱夾毒之赤口瘡,能涼血斂瘡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白口瘡:瘡面灰白,多屬陰虛火旺或脾虛濕困,治法迥異。
  • 口糜:黏膜糜爛成片,常因濕熱蘊結,需化濕清熱並重。

赤口瘡之辨證,首重分淸血熱與胃火,兼顧臟腑關聯,內外合治,可收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