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太陰心痛
手太陰心痛,屬中醫病證名,指外邪侵襲手太陰肺經所致之心痛證候,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九》。此證因手太陰肺經氣機受阻,經脈失調,上焦氣血運行不暢,故發為心痛。
病因病機
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循行過胸,與心氣相通。若外感六淫(如風寒、燥熱)或內傷情志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經脈氣血壅滯,上逆犯心,則發為心痛。肺主氣,司呼吸,故病發時常伴氣短、呼吸不暢等症。
臨床表現
主要證候包括:
- 心痛短氣:胸悶心痛,呼吸急促,氣息不續。
- 季脅空痛:兩側季脅部(肋骨下緣)隱痛或空虛感,因手太陰經行經此處,氣血失養所致。
- 遺失無度:或見二便失調,因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固則大腸傳導失司。
- 胸滿煩心:胸中脹滿,心煩不安,乃肺氣鬱滯、心脈受阻之象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其他經脈所致心痛鑑別:
- 手少陰心痛:多伴心悸、舌紅,屬心經本臟病變。
- 足厥陰心痛:痛引少腹,情緒波動加劇,與肝氣鬱結相關。
手太陰心痛特徵在於「肺系症狀」明顯,如咳喘、氣逆,且痛勢多牽涉胸脅。
治法與方藥
以宣肺通絡、調氣止痛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《聖惠方》桔梗散:桔梗、杏仁、陳皮等,宣肺行氣。
- 《證治準繩》手太陰經心痛方:以栝蔞、薤白通陽散結,佐紫蘇葉寬胸利膈。
若兼寒邪,加桂枝、生薑溫經散寒;痰熱內擾,則配黃芩、貝母清化熱痰。
經絡調治
針灸可取太淵(肺經原穴)、列缺(絡穴)以調肺氣,配合內關(心包經)寬胸止痛,或沿肺經循行部位施以推拿,疏導氣機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經脈—臟腑」相關理論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經絡與臟腑互動關係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