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太陰之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太陰之別

手太陰之別,又稱手太陰絡脈,為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絡脈屬手太陰肺經之分支,具有聯絡表裏經脈、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。

經脈循行

手太陰之別從列缺穴分出,位於腕後一寸五分處,自此別走手陽明大腸經;其支脈與手太陰肺經並行,直入掌中,散佈於魚際。此絡脈溝通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,形成經氣交流之通路。

生理功能

  1. 聯絡表裏經脈:手太陰之別為肺經與大腸經之橋樑,維繫陰陽經脈之平衡,促進氣血輸布。
  2. 調節氣血:此絡脈有助於疏導肺經餘氣,若肺經氣血壅滯,可通過絡脈調節,緩解胸悶、咳嗽等症。
  3. 主司掌部氣血:其支脈散於魚際,影響手掌及拇指氣血濡養,與手腕屈伸、握力強弱相關。

病理表現

若手太陰之別發生病變,可出現以下證候:

  • 實證:手腕、掌部灼熱,或生疔瘡;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實則手銳掌熱」。
  • 虛證:呵欠頻作、小便遺瀝,因肺氣不足,絡脈失養所致。

臨床應用

針灸常取列缺穴以調理此絡,既可治肺系疾病如咳嗽、喘息,亦能緩解頭項強痛、牙痛等陽明經病症,體現「一絡通兩經」之治療特色。

手太陰之別作為經脈系統之重要組成,不僅反映肺經氣血狀態,亦為診療上肢及肺衛病證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