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提法

手提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整復脊椎錯位,其操作原理基於牽引與按壓之協同作用,以恢復脊椎正常解剖位置。此法記載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一,屬傳統骨傷科技術,適用於胸椎、腰椎等部位之輕度錯位或小關節紊亂。

操作步驟與原理

  1. 體位準備:患者直立於穩固桌前,雙足稍分,身體放鬆。助手立於桌上高處,雙手緊握患者腕部或前臂。
  2. 牽引懸吊:助手緩慢向上提拉患者雙臂,使其足部離地,身體懸空。此階段利用患者自身重量形成縱向牽引力,使脊椎間隙增寬,周圍韌帶與肌肉鬆弛,為復位創造空間。
  3. 術者復位:術者以拇指或掌根觸診錯位棘突,辨明偏歪方向後,趁牽引之勢施以定向按壓或推擠手法(如腰椎錯位多用斜扳法配合),聞及「喀嗒」聲響即示復位成功。
  4. 術後固定:復位後以腰圍或繃帶暫時固定,避免劇烈活動,以利韌帶修復。

手法特點

  • 力學應用:結合「拔伸」與「端提」原理,透過懸吊減輕脊椎壓力,使錯位關節易於歸位。
  • 適應範圍:主要針對椎體旋轉性錯位或後關節滑膜嵌頓,尤適用於體重較輕、肌肉鬆弛者。
  • 相似手法:與「懸吊頭頸復位法」(用於頸椎脫位)同屬牽引復位類,然手提法著重於軀幹段,且需助手協作。

中醫理論依據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」,手提法之設計符合「欲合先離」原則,先以牽引解開交鎖之關節,再順勢導引復位。此外,督脈行於脊中,手法亦能調暢經氣,緩解因錯位所致之氣血瘀滯。

臨床補充
古法未明言麻醉,然今可配合針灸(如後谿、腰陽關穴)或藥敷以鬆解肌肉,增強療效。若錯位伴隨椎間盤突出或骨折,則非此法所宜,需配合影像診斷辨證施治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動中求解」的治療智慧,強調手法精準與力學時機之配合,為骨傷科外治技術之重要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