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托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托法

手托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整復下頜關節脫臼(俗稱「掉下巴」)。此法源遠流長,早在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及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已有相關記載,後由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正式命名並詳述其操作步驟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準備階段
    患者取坐位,醫者先以手輕揉其面部肌肉,緩解局部緊張,促進氣血流通,約揉按百餘次。此步驟有助於鬆弛頜周筋絡,為後續復位創造條件。
  2. 復位手法

    • 醫者以雙手托住患者下頦(下巴),拇指伸入患者口內,按壓於兩側臼齒(大牙)處。
    • 先向下輕柔按壓,使關節頭鬆動,再順勢向內上方推送,利用槓桿原理使脫臼之下頜關節復位。此時常可聞及「喀嗒」聲,標誌著關節已歸位。
  3. 固定與調護
    復位後,以絹帶或繃帶將下頜輕托固定於頭頂,維持約一時辰(兩小時),以穩定關節,防止再度脫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下頜脫臼在中醫屬「頜頦脫下」範疇,多因肝腎不足、筋脈失養,或外力牽拉、開口過大所致。手托法通過手法直接作用於顳頜關節,調和局部氣血,使「筋歸槽、骨合縫」,符合《醫宗金鑒》「手法者,正骨之首務」之旨。

臨床特點

  • 適應症:急性前脫臼(下頜關節頭滑出關節窩),尤適用於習慣性脫位者。
  • 禁忌:若合併骨折或關節結構嚴重損傷,需配合其他療法。

此法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特色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骨傷科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