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腕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腕骱
解剖與結構
手腕骱,又稱腕關節,屬中醫筋骨解剖名詞,首載於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其結構由近端之腕骨(包括舟骨、月骨、三角骨、豌豆骨等八塊小骨)與遠端之前臂橈骨、尺骨相接而成,形成一複合關節系統。中醫理論中,此處為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氣血交會之要衝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密切相關。
生理功能
手腕骱主司手掌屈伸、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,其靈活性賴於「筋」(肌腱、韌帶)的束縛與「骨」的支撐。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、「腎主骨」,故腕關節功能強健與否,與肝血濡養、腎精充盛息息相關。此外,經絡氣血通暢亦能維持關節滑利,避免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病候與損傷
常見手腕骱病證包括「筋傷」(如腱鞘炎)、「骨錯縫」(輕微關節錯位)、「骱位脫落」(脫臼)及「風濕痹阻」(類風濕性關節炎)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,腕部損傷多因跌仆、扭挫或勞損所致,症見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,甚則畸形。若氣血瘀滯,可現局部青紫;寒濕侵襲則伴冷痛重著。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處置強調「理筋整復」,手法如「拽搦端提」以正骨歸骱,輔以針灸(取穴如陽池、大陵、外關)通絡止痛。內服藥常選活血化瘀之劑(如復元活血湯)或祛風除濕方(如獨活寄生湯),外敷則多用梔子粉調酒或七釐散消腫散瘀。
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手腕骱周邊分佈多處要穴,如神門(心經原穴)、太淵(肺經原穴),反映其與心肺功能之關聯。臨床觀察發現,腕關節僵硬或疼痛,可能與上焦氣機不暢、心肺氣血失調有關,故治療時常兼顧整體臟腑調理。
(註: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傳統理論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