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下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下廉
手下廉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乃「下廉穴」之異稱。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臨床常用腧穴之一,其定位、功效與主治皆與下廉穴相通。
定位與解剖
手下廉(下廉穴)位於前臂背面橈側,當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4寸處。解剖層次上,該穴處橈側腕短伸肌與橈側腕長伸肌之間,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,深層為骨間背側神經,並有橈動脈分支通過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手下廉隸屬手陽明大腸經,此經多氣多血,主司津液輸布與氣血運行。該穴性屬陽,具疏通經絡、清瀉陽明鬱熱之效,尤善調理上肢氣血壅滯。
主治與配伍
- 局部病症:前臂疼痛、肘臂麻木、屈伸不利,因風寒濕邪或勞損所致者,可刺灸此穴以通絡止痛。
- 腸腑病症:陽明經循行絡屬腸胃,故手下廉亦能調理腸鳴腹痛、泄瀉等腸腑失和之證,常配伍天樞、足三里以增強療效。
- 頭面疾患:手陽明經上達頭面,此穴可輔助治療頭痛、牙痛等陽明熱邪上擾之症,配合合谷、迎香更佳。
刺灸方法
臨床多以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手法。灸法適用於寒濕痹痛,可溫灸3~5壯或艾條灸5~10分鐘。
古典文獻考據
除《聖濟總錄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下廉穴主治「頭風,臂肘痛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其「主瀉陽明之熱」。手下廉之名雖鮮見於後世醫籍,然其與下廉穴同源,功效相承,體現中醫腧穴命名之多元性。
此穴之應用,彰顯經絡理論中「循經取穴」與「遠部選穴」之原則,為陽明經辨治重要腧穴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