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疽

病名:赤疽,出自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,屬外科瘡瘍之一,特指發於左右額角之疽症,與「額疽」相關,然其病位更為局限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火毒蘊結所致。火毒之源,或由外感風熱邪氣,客於肌表,鬱而化火;或因情志內傷,五志過極,引動心肝之火上炎;亦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厚味,脾胃積熱,上攻頭面,凝聚額角,氣血壅滯,腐肉成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根盤緊束,頂部漸趨高突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若火毒熾盛,則瘡形迅速擴大,膿液稠黃;若正氣不足,則成膿遲緩,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初期(火毒壅盛):

    • 治宜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,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殼、茯苓、桔梗、川芎、甘草)。若熱毒甚者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  2. 膿成將潰(氣虛托毒無力):

    • 治宜益氣托毒透膿,方選托里透膿散(人參、白朮、穿山甲、白芷、升麻、甘草節、當歸、黃耆、皂角刺、青皮)。
  3. 潰後(氣血耗傷):

    • 治宜扶正排膿,方用托里排膿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),以助生肌斂瘡。

相關鑑別
赤疽與「額疽」病機相近,然額疽範圍較廣,可及整個前額,而赤疽專指額角局部之病變。另需與「疔瘡」相區別,疔瘡多形小根深,病勢急驟,易走黃(敗血症),赤疽則根盤較大,病位較淺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額疽屬「陽疽」,強調火毒為患;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托里之法,謂「膿成不潰,氣血虛也,宜托之」。赤疽之治,亦循此理,重在辨明虛實,分期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