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中五色俱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崩中五色俱下

病證名,指陰道出血時夾雜五種顏色,為婦科崩漏之特殊表現。此證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八,其云:「五臟皆禀血氣,五臟之色,隨臟不同,傷損之人五臟皆虛者,故五色隨崩俱下。」意指五臟氣血虧虛,其對應之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混雜而下,反映臟腑功能嚴重失調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多因勞倦過度、七情內傷,或久病耗損,導致五臟氣血俱虛。五臟主五色:肝主青、心主赤、脾主黃、肺主白、腎主黑。當五臟虛損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,則五色之血隨崩漏而下。此證屬「崩中」之危候,臨床較為罕見,多見於氣血衰敗、陰陽離決之重症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血色辨臟腑:出血色澤混雜,需觀察五色分布比例。若青色偏多,責之肝不藏血;赤色為主,屬心火妄動;黃色明顯,為脾不統血;白色居多,乃肺氣虛衰;黑色深重,則腎元虧竭。
  2. 兼症辨虛實:常伴面色蒼白、氣短神疲、脈細弱等氣血兩虛之象,或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候。

治療原則
以「固本培元、調補五臟」為大法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

  • 氣血雙補:選用《濟生方》歸脾湯加減,補益心脾,統攝血液。
  • 滋陰涼血:若陰虛火旺,可配合《婦人良方》固經丸,清熱固經。
  • 溫陽固脫:若腎陽衰微,需投《景岳全書》右歸飲,溫補下元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五色帶下」與臟腑關聯,可互參;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崩中五色」屬衝任損傷,需調補奇經。此證雖少見,然病機深重,臨床需詳辨臟腑虛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