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心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心熱
手心熱,又稱掌中熱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患者自覺兩手掌心部位有明顯發熱感。此證與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的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屬其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內熱:
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,導致陰液虧損,虛火內生。陰虛則陽亢,虛熱燔灼,尤易反映於手心,常伴見五心煩熱(手心、足心及心胸躁熱)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等症。 - 勞倦內傷:
《內外傷辨惑論》指出,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,可表現為「手心熱而手背不熱」,此與外感風寒之「手背熱而手心不熱」有別,為鑑別內傷與外感的重要依據。 - 血虛發熱:
營血不足,血虛不能斂陽,陽氣浮越於外,亦可致手心發熱,多兼見面色蒼白、心悸失眠等血虛之象。 - 濕熱鬱滯:
濕熱之邪蘊結中焦,或肝膽濕熱下注,阻遏氣機,鬱而化熱,熱邪循經上擾,可發為手心熱,常伴口苦黏膩、小便黃赤等症。
經絡聯繫
手心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勞宮穴所在,此穴屬滎火穴,主瀉心火。若心包經熱盛或陰虛火旺,熱邪聚於勞宮,則掌心熱感尤為明顯。此外,手少陰心經循行亦過掌中,心火亢盛時亦可引發此證。
鑑別要點
- 內傷與外感:
內傷所致者,手心熱而手背不熱;外感風寒者,多手背熱而手心不熱。 - 虛實辨證:
陰虛、血虛屬虛熱,熱感綿綿,午後加重;濕熱、氣鬱化火屬實熱,熱勢較劇,伴見實證舌脈。
相關證候
- 五心煩熱:手心熱為其局部表現,若兼足心與心胸燥熱,則屬陰虛火旺之典型證候。
- 掌中熱:與手心熱同義,然部分文獻特指經氣失調所致者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手太陰肺經「是動則病……掌中熱」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對此均有論述,臨床須細察病機,不可概以清熱瀉火為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