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丫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丫發

病名
手丫發,又稱「手丫支」、「手背丫」、「手丫毒」、「丫癰」、「鴉叉」、「手丫疔」或「丫指毒」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記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八。此病主要指手部五指丫處(即指蹼間)發生的癰疽腫毒,臨床表現為局部焮紅腫脹、疼痛劇烈,甚則化膿潰爛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手丫發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濕熱,加之局部皮膚破損,邪毒乘虛侵入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化熱成毒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盛」,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及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的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皮膚紅腫熱痛,逐漸形成硬結,觸之痛甚;若熱毒熾盛,則腫勢蔓延,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;後期若膿成未潰,則局部按之應指,潰後膿出黃稠,腫痛漸消。若治療不當,可能導致毒邪內陷,引發更嚴重的變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熱毒初聚)

    • 症狀:局部紅腫熱痛,尚未成膿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「五味消毒飲」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,或外敷「金黃散」以消腫止痛。
  2. 成膿期(熱毒壅盛)

    • 症狀:腫脹加劇,按之波動,疼痛劇烈,伴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透膿排毒。
    • 方藥:內服「透膿散」(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穿山甲、皂角刺)合「黃連解毒湯」,外治可切開排膿,引流毒邪。
  3. 潰後期(餘毒未清)

    • 症狀:膿液排出,腫痛減輕,創口未斂。
    • 治法:托毒生肌,清解餘熱。
    • 方藥:內服「托裡消毒散」(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),外用「生肌玉紅膏」促進創口癒合。

相關病症辨析
手丫發與「手發背」相似,但病位有別:手發背多發於手背中央,而手丫發則局限於指蹼間。此外,手丫發亦需與「蛇頭疔」(指端化膿性炎症)鑑別,後者病位更深,疼痛更劇,且易傷筋損骨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此病多因「風熱毒邪」或「勞傷氣血」所致,強調早期清解為要,若延誤治療,恐致「毒邪走散」。其治法與手發背相通,但需根據局部經絡循行及病情輕重靈活用藥。

總結
手丫發為手部常見癰疽之一,其辨證核心在於分清初、成膿、潰後三期,並結合經絡氣血理論施治。臨床需注重內外兼治,以清熱解毒為主軸,輔以活血、托毒等法,方能有效控制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