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陽明大腸經
手陽明大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屬陽明經,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裏。其循行起於食指橈側端(商陽穴),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,經肩部(肩髃穴),上頸至面部,左右交會於人中,止於對側鼻翼旁(迎香穴),與足陽明胃經相接。
經脈特性
手陽明屬「陽經」,多氣多血,主傳導糟粕、調節津液。其生理功能與肺氣宣降密切相關,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,而大腸通暢亦能促進肺氣宣發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病候:「是動則病齒痛,頸腫……是主津所生病者,目黃,口乾,鼽衄,喉痹,肩前臑痛。」
主要腧穴
- 商陽穴(井穴):位於食指末節橈側,具清熱開竅之效。
- 合谷穴(原穴):手背第1、2掌骨間,擅長疏風解表、通絡止痛。
- 曲池穴(合穴):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,能清熱祛濕、調和營衛。
- 迎香穴:鼻翼旁,專治鼻塞、鼽衄等鼻疾。
臨床應用
手陽明經腧穴多用於頭面五官病(如牙痛、鼻衄)、熱病及腸腑病症(便秘、泄瀉)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合谷配復溜可治汗證,體現其調節津液之效。此外,經脈循行部位的痹痛(如肩臂不舉)亦常取此經穴治療。
與他經關係
手陽明與足陽明胃經同屬「陽明」,二者經氣相通,共司消化傳導;其絡脈分支從缺盆上頸貫頰,與足陽明交會,形成頭面部氣血輸布的重要通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