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標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陽明標本

手陽明標本為十二經標本之一,出自《靈樞·衛氣》,主要闡述手陽明大腸經的本部與標部所在,是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概念。

手陽明之本

手陽明大腸經的「本」位於肘骨中,具體對應曲池穴一帶。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,定位於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。此處為經氣匯聚之處,具有疏風解表、清熱通絡之效,臨床常用於治療熱病、肘臂疼痛等症。

手陽明之標

手陽明之「標」位於顏面下部,約當人迎穴附近。據《黃帝內經太素·經脈標本》記載,「標」在「頰下合鉗上」,即下頷角與頸部交會處,與人迎穴位置相合。人迎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喉結旁開1.5寸,胸鎖乳突肌前緣,為氣血旺盛之處,與手陽明經氣相通,反映頭面及陽明經氣之盛衰。

理論意義

手陽明標本理論體現經脈氣血運行的根結關係:「本」為經氣始發之源,主司肢體功能;「標」為經氣所歸之處,關聯頭面官竅。臨床上,調理手陽明經時,可根據病症所在,取本部(如曲池)以治肢體痺痛,或取標部(如人迎)以調頭面疾患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的整體觀念。

與其他理論的聯繫

手陽明標本與根結理論相呼應,其「本」類似「根」,為經氣始發;「標」則類同「結」,為經氣所歸。此外,標本理論亦與氣街、四海學說相關,如人迎所在處為「氣街」之一,是頭面部與軀幹經氣交通的要衝,進一步說明手陽明經與全身氣血運行的關聯性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針灸取穴,亦為中醫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,反映經絡系統的整體性與動態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