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大腸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大腸經敲打拍打療法詳解

大腸經的經絡循行與生理功能

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(商陽穴),沿手臂外側上行,經肩部、頸部,至面部,止於鼻翼旁(迎香穴)。其經脈屬大腸,絡肺,與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密切相關。大腸經主司津液輸布,調節腸道功能,並與皮膚、牙齒、咽喉等部位相連。

大腸經病候
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大腸經異常可表現為以下症狀:

  • 實證:齒痛、頸腫、目黃、口乾、鼻衄、喉痹、肩前臑痛、食指疼痛或活動不利,經脈所過之處熱腫。
  • 虛證:寒顫難復、腸鳴腹痛、腹瀉(尤其冬季受寒後加重)、臍周疼痛、久立不適。

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亦提到,大腸病可見腸中切痛、鳴響如流水,寒邪侵襲易致泄瀉,需調理巨虛上廉(上巨虛穴)以緩解。

敲打拍打療法原理

敲打拍打大腸經,是透過外力刺激經絡,以達到以下效果:

  1. 疏通氣血:促進經絡氣血運行,緩解局部瘀滯,改善疼痛、腫脹。
  2. 調節津液:大腸經主津,拍打可助津液布散,改善口乾、鼻塞等症狀。
  3. 激發經氣:透過震動經脈,增強大腸功能,調節腸道蠕動,緩解腹瀉或便秘。

操作手法

  1. 循經拍打:沿大腸經走向,從食指商陽穴開始,順手臂外側向上輕拍至肩部,再經頸部至面部迎香穴。手法宜輕柔均勻,以微紅為度。
  2. 重點穴位刺激
    • 合谷穴(手背第1、2掌骨間):緩解牙痛、頭痛。
    • 曲池穴(肘橫紋外側端):清熱解毒,改善皮膚問題。
    • 肩髃穴(肩峰前下方):舒緩肩臂疼痛。
  3. 節奏與力度:以每秒2-3次頻率輕叩,虛證者力度宜輕,實證者可稍重。

適應症狀

此法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上肢外側酸痛、食指活動不利。
  • 牙齦腫痛、咽喉不適。
  • 腸鳴腹瀉或便秘。
  • 面部痤瘡、皮膚乾燥(因津液失調所致)。

大腸經敲打拍打療法,結合經絡理論與外治手法,可作為日常養生或輔助調理之用,惟需配合個人體質與症狀深淺施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