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經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陽明經別

手陽明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,屬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,其循行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
循行路線

根據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:「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腸,屬於肺,上循喉嚨,出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」其具體循行如下:

  1. 起始於手:經別從手部起始,沿手陽明大腸經主幹上行。
  2. 循膺乳:經過胸部(膺)及乳房區域。
  3. 別於肩髃:在肩髃穴(肩峰前下方)處分出,與主幹分離。
  4. 入柱骨:進入項後「柱骨」(即第七頸椎,大椎穴所在處),並由此前行深入體腔。
  5. 下走大腸,屬於肺:向下行至大腸,與大腸相聯繫,再歸屬於肺臟。
  6. 上循喉嚨,出缺盆:從肺臟向上,沿喉嚨上行,出於缺盆(鎖骨上窩)。
  7. 合於陽明:最終脈氣回歸手陽明大腸經,完成經別的循環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加強表裡聯繫:手陽明經別深入體腔,聯繫大腸與肺,強化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的表裡關係,體現「肺與大腸相表裡」的理論。
  2. 擴展經絡作用範圍:經別使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得以布散至胸、肺、喉等部位,影響呼吸、消化等機能。
  3. 調和陰陽:作為「正經」的補充,經別深入陰經所屬的臟腑(如肺),協調陰陽經脈的平衡。

臨床意義

手陽明經別的循行與相關臟腑(肺、大腸)及部位(喉嚨、頸肩)密切相關,其氣血異常可能表現為:

  • 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(喉嚨循行)。
  • 肩頸僵硬、上肢痠麻(肩髃、柱骨區域)。
  • 腸腑功能失調或肺氣不宣(如便秘、咳喘)。

此經別在針灸治療中常作為配穴依據,例如配合主經穴位(如合谷、曲池)以增強療效,或通過調理肺與大腸的功能,改善相關症狀。

手陽明經別的理論,不僅體現經絡系統的複雜性,亦反映中醫「整體關聯」的思維特色,為臨床辨證與治療提供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