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經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陽明經筋
手陽明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,其循行分布與功能特點在中醫經筋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循行路線
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手陽明經筋的循行路徑如下:
- 起始:始於食指橈側末端(商陽穴附近),沿食指上行,結聚於腕部(陽谿穴)。
- 上行臂肘:從腕部沿前臂外側上行,結於肘關節外側(曲池穴),再向上經上臂外側,抵達肩部,結於肩髃穴(肩峰前緣)。
- 分支一:從肩部分出一支,繞行肩胛骨,沿脊柱兩側(挾脊)下行。
- 主幹上行:主幹從肩髃穴直上頸部(經巨骨穴至天鼎穴)。
- 分支二:另有一分支從頸部上行至面頰,結於鼻旁(迎香穴附近,即「頄」部)。
- 終末循行:主幹繼續上行,經額角(頭維穴),絡於頭部,再向下行至對側下頜。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- 聯屬關節肌肉:手陽明經筋主要分布於上肢外側、肩頸及面部,主司相關部位的筋肉活動與關節屈伸。其結聚點(如腕、肘、肩)為筋氣匯聚之處,與運動功能密切相關。
- 協調經脈氣血:經筋雖不直接運行氣血,但通過「結」「聚」的特性,輔助手陽明大腸經調節氣血濡養筋肉,並與同名經脈相互影響。
- 聯絡頭面官竅:其分支上行至面頰、鼻旁,與五官功能相聯,中醫認為經筋失衡可能影響面部表情或嗅覺。
臨床關聯
- 病症表現:若手陽明經筋受邪(如風寒濕侵襲)或勞損,可能出現食指至肩臂外側的拘急、疼痛,或肩頸僵硬、面頰不適等。
- 治療取穴:傳統針灸常選取經筋結聚處(如商陽、陽谿、曲池、肩髃)或疼痛點(阿是穴)進行調治,以鬆解筋結、疏通氣機。
手陽明經筋的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筋與脈合」的整體觀,亦為肢體-頭面關聯提供了古典解剖學依據,至今仍指導針灸推拿與傷科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